一、征信泡沫破裂:全球最大征信巨头退出

火热多年的征信赛道正在冷却

在华展业15年的全球最大征信巨头益博睿集团(Experian)即将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虽然内外资机构退出市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反应了一致的问题——征信并不是一个靠经验移植或投资驱动就必然获得成功的赛道。

2015年以来,政策面的开闸和资本炒作催化各路公司扎堆,一批新兴机构在不了解征信商业本质的情况下涌入征信行业寻找商机,产生了大量的产业泡沫,无效投入和无序竞争也挤压了正常的市场空间。泡沫刺破后,行业又能获得怎样的教训和启示?

小贷新规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益博睿的退出来得颇为突然。就在今年11月,该公司刚刚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进博会。9月,益博睿大中华区CEO黄坚出席了外滩大会上一场信用主题的分论坛并做了主题演讲。在今年更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坚还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益博睿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征信公司,总部位于爱尔兰。其与艾可菲(Equifax)和全联(TransUnion)并列美国三大征信局。官网信息显示,目前益博睿在全球运营19个个人征信局和14个商业征信机构,提供遍及全球各地8亿个人客户和9900万企业数据信息。

益博睿于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其核心优势在于个人征信业务,但在中国内地难以涉足该领域。“益博睿做过很多监管层的工作,政府关系疏通也不错,无奈个人征信数据太敏感,很难向外资开放。”一位上海征信行业资深人士透露。

2007年,通过全资收购彼时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商业信息服务商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信”),益博睿进入企业征信市场。2018年,该公司更名后的主体“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了央行批准的企业征信备案,市场对其扩大在华业务一度充满期待。

根据官网信息,益博睿中国目前业务模式包括企业征信、决策分析、反欺诈、市场营销和数据处理等。其中,企业征信和决策分析是核心业务。

根据益博睿(EXPN.L)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披露的2020半年报显示,EMEA及亚太地区的收入占集团收入总额的8%,较2018年、2019年年报比例有进一步下滑。

对于益博睿的退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

前述上海征信人士透露:早在2008年,益博睿就可以给出年薪30万元的薪酬,颇具竞争力,但近几年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高管变动也快,没有看到太有竞争力的产品。

由于最优势个人征信业务不能做,只能退而求其次。益博睿中国在国内展业的支柱业务之一是决策分析。决策分析即信贷系统中的决策引擎,其功能是,一件贷款申请后,决策引擎会给出一个是否授信的结果。“益博睿在决策引擎方面非常专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算比较大,背后支撑它的是其全球展业采集数据锻炼的模型。”有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官方资料,益博睿曾与国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中国银联和多家银行,渗透了电商、零售、金融、支付等领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益博睿核心产品决策分析的重要客群是P2P网贷平台和网络小贷公司,即央行征信中心长期覆盖力不足的群体。近年来网贷、助贷行业持续震荡,市场主体缩水严重。

企业征信模式短板难破

事实上,益博睿正在寻找潜在买家的企业征信业务,其面对的市场也并不明朗。

据前述上海征信人士透露:企业征信商业模式是通过电话询问、拜访以及其他方式汇集一份企业征信报告。一份比较全面的报告也就报价一千余元。“以当年益博睿并购的新华信为例,虽然当时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但一年的营收也才小几千万元,生存艰难。”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征信机构可以采集到的价值信息极为有限。央行征信中心前顾问、北京大学数据研究院专家李铭在近期的一场闭门会上就指出:企业征信市场在国内和个人征信不同,金融机构并不向企业征信机构报送信息,只是把企业征信机构作为数据销售商。

“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企业征信机构可以从金融机构拿到信贷信息。甚至目前很多企业征信备案的大数据公司没有任何信用信息,只是一个企业信息报告机构,而不是企业征信机构。”他表示。

这也道破了包括益博睿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征信机构面临的巨大模式硬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如果不掌握企业一手核心数据,很难做好实时性的监控。

在刘新海看来,国内大部分企业征信机构商业模式千篇一律,产品几乎就是报告、评级,普遍缺乏深入场景,还停留在浅层次应用。

但其实市场对企业征信报告的需求并不小。联润信用首席规划师杨曦在前述闭门会上就表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每一个细分市场对于企业信用报告需求的侧重点都不同,同时投资、融资和经营这三个不同层面的信用报告也不同,但目前大部分信用报告的价值并没有体现。

“严格意义上看,在企业征信领域,全球范围内,也仅有邓白氏通过较为标准化的业务趟出了一条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行业门槛。”前述上海征信人士表示。

市场发展方式有待厘清

在一位北京权威征信人士看来:虽然益博睿的本土化做的不佳,但作为国际顶级的征信机构,狠心抛下这么大的市场,决不能被当做一件好事看待,是值得反思的。

在这种环境下,益博睿来自欧美的发展策略面临着极大挑战。据刘新海透露,益博睿很多基于建模分析、策略咨询和软件服务的业务在中国“有市无价”,市场上存在有需求,但是很多机构由于价值认知问题不愿出好的价钱。

黄坚在今年年中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从全球积累的经验来说,数据从来不会成为任何一家做个人征信的企业的优势,对于任何一家做个人征信的公司来说,数据都应该是公平、公正、平等。

但这套理论在国内至今仍很难被验证。一位数据行业人士对此直言:在国内从事这个行业,有模型,没数据,举步维艰。

据《美国征信史》介绍,美国早期众多的信用服务机构都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或者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后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商业需求的驱动,出现了残酷的洗牌,形成了3家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和300多家分销机构。未来国内征信行业是否也会照此趋势发展?

在刘新海看来,征信不是简单依靠技术和投资驱动的领域。建设企业征信就好像修路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这一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政府开放数据,制定 游戏 规则(监管、数据保护、跨境流动、信息安全规范等),市场化机构开发产品和服务,提供具体的服务。“目前很多企业征信机构的商业模式同质化比较严重,互补性差,甚至不存在并购的前提。”

二、收购征信公司需要多少钱 转让价格

征信公司的价格的高低决定性因素是公司的注册地,目前北京辖区内征信公司已经不允许注册了,所以才会有人收购。物以稀为贵越是不让注册越能体现价值所在,目前这种公司的收购转让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价格也不明确主要看转让方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