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新换的单位会被找到吗?

网贷逾期后重新一家新单位,网贷公司仍然能够找到你的新单位,现在的大数据非常厉害,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工作,只要是用过身份证,或用身份证办理过手机号,想要找到你只是时间问题。

除非你用的是假身份,催收公司只要通过你的身份证信息就可以查到你现在的社保,就能查到你在什么公司上班,因为社保上面有单位的缴费记录等,所以肯定是能查到的,不仅你的个人信息能够查到,就连你现在身边朋友和领导的电话号码都能查到。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只要是跟你有过接触的联系方式他们都能查得到。

不过不用担心,就算是查到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没有权利把你逾期的信息告诉别人,如果担心他们会找到你的新单位,最好的办法就是正常接听电话,不要关机、拒接甚至是换手机号码。这些对于催收来说都是小把戏。

网贷逾期后可以先查看一下这个网贷公司是不是注册支付公司,如果是注册支付公司,那么逾期了就会上征信,就要走正常程序,必须上征信,逾期超过三个月后就会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如果客服打电话来正常接听的话,就可以避免走法院起诉这一步。

网贷出现逾期,最好是接电话跟他们协商,根据自己现在的经济能力制定计划还款,最好是可以协商延长还款时间或分期还款。如果网贷平台拒绝协商,并继续拨打电话催收,还会用恐吓的语言吓唬,甚至是上门催收并发生肢体冲突,打爆你的通讯录等,这些都属于违法行为,只要你保留这些证据,就可以投诉网贷公司,这是维护自身权益最好的方法。不管怎样,逾期后总是躲着也不是办法,还是应该有详细还款计划,先还信用卡再还网贷产品还是非常关键的。

为什么网贷催款会找到新单位

催收知道新单位:通过预留资料查询到新单位,通过身份证查五险一金。,实地走访查询到新单位。

一,贷款逾期网贷催收真的是可恶至极,他们根本不会遵守《催收自律公约》,每天进行全方位、各种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更有甚者的是每天爆通讯录,逼迫借款人的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帮助其还款。给借款人和他的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网贷逾期面临催收的手段,基本就是催收电话或者短信轰炸和爆通讯录。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是没有这个有效的方法可以杜绝。

二,因此,很多网友网贷逾期后,暂时还不上欠款,就换了电话号码,工作单位也被催收骚扰的没有办法继续待下去,只能换新的工作单位。换成新的电话号码,主要是希望图个清静,可以平静下来,努力挣钱。毕竟每天被催收人员各种电话,短信的骚扰,精神都要崩溃了。换新的工作单位,主要也是为了脸面,催收都打电话把公司同事、领导骚扰个遍,自己真是没有脸面再继续待下去了。

网贷逾期被催收人员各种骚扰,原来的工作单位真的是没有脸面待下去了,就想着换个工作单位,这下可以安心工作了。结果没想到,催收又把电话打到新的工作单位了,这本来就负债逾期,资金困难,总不能经常换工作吧,这对自己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可是不换工作,催收每天骚扰单位。

三,催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明明换了新的工作单位,为什么催收还能找到新的工作单位。我想无非就这两种解释。

1.你将自己新的工作单位告诉了朋友或者是同事,催收爆通讯录联系你的朋友同事,从他们的口中套出了你新的工作单位。

2.你新的工作单位给你缴纳了五险一金,催收人员通过查询你的五险一金,然后找到了你新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大。

很大的可能性是五险一金泄露了你新的工作单位。如果你借了网贷后逾期,暂时没有能力偿还欠款,又被催收逼的走投无路,重新找了份工作,想安心挣钱还债,那你一定要记得,不要让公司给你缴纳五险一金。五险一金会显示缴存单位,如果你借了网贷后还不上欠款的话,催收是有你全套的身份信息,他们可以查询到你的五险一金缴存的情况,就会知道你新的工作单位了。

信用卡催收会去工作单位吗

法律分析:当事人只要有还款的意愿,一般不会上门进行催收的。话说回来,上门催收的话,要达到几点条件的:

1、搞失联,在信用卡逾期之后,为了避免催收联系,不接电话或者换联系方式没有通知银行,预留紧急联系人也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就可能去当事人的家里或者单位进行上门催收。

2、欠的金额较大的,如果逾期了几十万,上百万一直不还,这个银行肯定会进行上门催收的。

3、逾期时间过久,每个银行的催收都有自己的流程,一般情况下,1个月以内,都是客服在联系,提醒欠款人还钱。1到3个月的情况,银行内部催收就开始对欠款人进行催收了,如果这个时候欠款人还没有还钱,过了三个月以后,银行的催收就有可能上门进行取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 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三)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被催收弄的没工作(催收会不会找到工作单位)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网贷已经逾期没能力偿还,会找到单位或者上门吗?

这个暂时应该不会去,首先就是先电话告知你,如果金额比较大的话,再三告知如果还不还的话,可能会联系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告知情况;所以即使没有能力偿还也可以主动联系平台协商申请延期还款;一定要积极应对才可以。

一般正规的,会先联本人,本人联系不上,会在联系紧急联系人,如果紧急联系人联系不上,会给您通讯录上的人联系。不正规的,联系您后,沟通不顺畅,是直接爆通讯录。

如果你新的工作单位给你缴纳五险一金,你新的工作单位就被暴露了,催收肯定会将电话打到你新的工作单位的。所以,如果我们网贷逾期,暂时还不上欠款,找了新的工作,暂时让单位不要缴纳五险一金。其显示缴存公司的名称,会泄露你的工作单位,这迟早被催收盯上,躲不过辞职换工作的命运。

换了工作后,我们可以专心致志地上班赚钱,赚了钱之后,联系网贷平台把该还的本金合法的利息还了,不合规的费用协商一律减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毕竟钱是你欠的,你有还钱的义务。

信用卡逾期会去工作单位吗?

信用卡逾期不会去工作单位,但是会影响当前工作。信用卡完全逾期后,当逾期金额较大时,比如金额超过5万元,被银行认定为恶意逾期,银行可以提起刑事诉讼。一旦被判入狱,就会影响现在的工作。或者信用卡逾期记录保存在征信中。用户在找工作时,有些公司需要查询个人征信。当发现用户信用调查不佳时,会拒绝用户的求职申请。所以信用卡整体逾期对工作有影响。为避免影响日常生活,用户应尽快还款。

拓展资料:

信用卡逾期超过3个月会被认定为恶意透支,经银行起诉持卡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就会坐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协商停息分期还款:专业的名词叫做停息挂帐,并不意味着利息在那里暂停,免息账户也需要每个月还款。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特殊情况下,经确认还款金额超过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有还款意愿的,可与发卡银行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还款分期协议,最长期限为5年。

逾期会找工作单位催收吗

逾期会找工作单位催收要根据法律规定。

首先必须是如果债务人在申请贷款的时候,留下了自己工作单位的联系方式,那么催收是可以打电话到单位的,其打电话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关于你的联系方式和地点信息,为了和失联的消费者重新获得联系。尽管催收可以打电话到你的单位,但催收是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行规定的情形除外,也就是说催收和单位其他人沟通的内容是被限制的。一般情况下,信用卡逾期之后,催收人员首先联系到的是持卡人本人,在多次联系本人无果后才能联系单位,他们就有可能联系你申请信用卡的时候填写的紧急联系人或者联系单位座机。但是倘若持卡人没有故意不接电话,失联,按照相关条例!催收人员无权越过本人,联系单位座机,对持卡人单位座机进行骚扰,这属于严重的侵犯持卡人隐私行为。如果导致持卡人被单位辞退,那么持卡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催收欠款,应该找债务人,而不是到债务人单位,以此为债务人形成压力甚至恐慌,同时影响单位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属于软暴力,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 “软暴力”违法犯罪手段通常的表现形式有:

(一)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跟踪贴靠、扬言传播疾病、揭发隐私、恶意举报、诬告陷害、破坏、霸占财物等;

(二)扰乱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秩序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破坏生活设施、设置生活障碍、贴报喷字、拉挂横幅、燃放鞭炮、播放哀乐、摆放花圈、泼洒污物、断水断电、堵门阻工,以及通过驱赶从业人员、派驻人员据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厂房、办公区、经营场所等。